日期:2025-09-24 14:56:07
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
荒地蝶变为网红打卡地,荒滩披绿成生态风景区……巴山蜀水间的一个个乡村,通过盘活资源、创新业态,成为游人眼中的“诗与远方”,绘出一幅幅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斑斓画卷。
一场秋雨过后,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海龙村的空气更加清新。站在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的观景台俯瞰,巨幅稻田画映入眼帘。很难想象,这个被誉为“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”的地方,曾因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而成为“空心村”,撂荒地渐渐多起来。
撂荒地啥时能变成金土地?结合外出参观考察得到的启发,海龙村实施土地流转,整治撂荒地2000余亩,种植水稻、油菜、高粱、大豆等农作物,并依托沼气文化,借势发展起乡村旅游,建起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。
“自2022年4月开园以来,海龙凯歌园区已累计接待游客364.29万人次,创综合旅游收入3.1亿元。”海龙凯歌管委会主任陈小兵说,“园区坚持‘农字打底’,一年四季既能观花又可赏果,发展起黄桃、彩色油菜等特色产业,推出‘一桶油、一瓶酒、一袋米、一罐桃’等土特产品,丰富游客的后备厢。”
园区还在节假日引进直升机、热气球等新业态,开通海龙凯歌低空航线。“198元就能坐直升机看乡村全景,68元乘热气球俯瞰田野,这样的价格太亲民了。”一名来自重庆的游客说。
游客来了,不少村民在“家门口”开起餐馆、烧烤店、茶馆,小吃店,办起民宿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 。70多岁的谢其英和老伴就是第一批“吃螃蟹的人”,他们在自家院子的大核桃树下支起了凉粉摊,最多的一天卖了4000多元钱。
位于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的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,曾是嘉陵江畔的一片荒滩,被洪水反复侵蚀。经过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,如今蜕变成占地6000余亩的活水生态湿地,吸引大量游客打卡。
旗开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